从事数字技术教学快两年了,我一直在教学路上摸索前行,每一堂课、每一次师生互动都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教育的温度与深度。这些经历让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些质朴却深刻的感悟。
一、技术背后,是思维的觉醒
数字技术课程常被看作是硬件、软件操作的集合,但真正的核心,是培养学生拆解问题、逻辑思考的能力。记得在教学生用wps制作文档时,不少孩子最初被复杂的编辑工具“困住”,但当引导他们把大目标拆解成“角色移动”、“背景切换”、“触发条件”等小步骤后,他们眼中突然有了光。这让我意识到,数字技术课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,而是帮助学生建立“计算思维”的过程——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,这种思维方式将终身受用。
二、课堂的主角,永远是学生
以往过于担心学生学不会,习惯用大量讲解“填满”课堂,但一次“翻车”经历改变了我。在教EXCEL基础用法时,我讲得口干舌燥,学生却越听越迷茫。后来尝试让学生分组完成“猜数字游戏”任务,放手让他们在试错中探索。结果,原本沉默的学生开始热烈讨论,甚至有人主动帮同伴解决问题。这让我明白,数字技术课需要“留白”,给予学生动手、试错、协作的空间。技术的快速迭代决定了,教会学生“如何学习”比灌输知识更重要。
三、从“学会”到“会用”,还差一个真实场景
当学生问“学这些代码有什么用”时,我开始反思教学与现实的割裂。后来在“数据可视化”单元,我引入本地社区的人口、环境数据,让学生用Excel和Python分析并制作图表。学生们不仅主动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,还提出了改善社区环境的建议。这让我看到,只有将技术与真实问题结合,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,也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字技术的价值——它不仅是工具,更是解决问题、创造价值的桥梁。
四、教育者,也是终身学习者
数字技术的更新速度令人惊叹,这要求教师必须保持“空杯心态”。我曾在课堂上被学生提问“AI绘画的原理是什么”,当时的窘迫让我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。如今,我坚持关注行业动态,学习AI、物联网等前沿技术,并尝试将其融入课程。这个过程中,我和学生共同成长——他们教会我保持好奇,我则引导他们探索更广阔的数字世界。
数字技术课就像一扇窗,透过它学生看到的不仅是屏幕上的代码与图像,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。作为教师,我们要做的,是守护这份好奇,搭建好通向未来的阶梯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字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一审:熊灿红;二审:黄辉;三审:邹同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