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情感教育?情感教育是老师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, 通过激发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, 从而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化的过程。古人云:亲其师, 信其道也, 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。尤其在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生源综合素质较弱的背景下, 作为技工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应该巧妙地抓住“情感”这个奇妙的“钥匙”, 充分借助“情感”这个独特载体进行情感教育,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三观构建。
本学期我带的是陶瓷系平面设计专业的高一新生,当前我们班学生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有:文化基础较差,心理素质欠佳,活习惯不良,以自我为中心,手机游戏和刷视频成瘾等。通过观察和谈话沟通,我发现这些问题造成的最主要外因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。
接手班级管理三个多月的时间里,我了解到班级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。一是留守家庭学生占相当一部分, 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爷爷、奶奶或外公、外婆家, 缺少父爱母爱的陪伴和教养, 在心灵深处形成了一定的情感缺失, 逐渐形成一些不够健全和健康的心理和习惯,反映在学习上便是没有明确目的,意志消沉, 缺少耐心和恒心;其次是家庭不和睦, 父母常常吵架, 甚至于家庭关系破裂而离婚, 形成单亲家庭。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关注与孩子沟通,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, 使学生既自卑、压抑,又敏感、暴躁, 极端化情绪导致他们进而对周围人事漠不关心冷漠,常常处于与父母对立、对抗的紧张的亲子关系中。第三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, 家长有时无原则地溺爱与庇护孩子, 有时又对孩子的学习、生活不管不问, 放任自流;还有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过于简单粗暴, 从而进一度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, 使其产生逆反心理, 形成了比较极端的个性。第四是社会环境对学生也有较大的影响。由于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手机、网络这把双刃剑, 至使一些学生长期沉浸、迷恋在刷视频、发抖音、和网络游戏中, 除了这些, 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 完全没有心思学习, 所以产生了厌学情绪;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学校规定在校期间不能使用手机而自残。
作为班主任老师,一直以来我都以父母之胸怀和朋友之真诚关爱我的学生。面对学生时, 我总是以耐心、温和的态度与他们沟通交流,形成一个亲和、尊重的良好交流环境,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、信任感,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被人关注、被人尊重、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,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,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。
新的一年即将来临,为了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交亲自沟通关系,我特意在班上以视频交流的形式来加强父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,增进父母与学生之间的感情,促进家庭氛围的和谐融洽。以情感感化学生,以真情打动学生,以亲情感召学生,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突破这种父母与学生之间对立面的现状。在整个拍摄视频的过程中,家长与学生都积极参与,把当面不好意思说的话,通过视频方式都表达了出来。双方观看了视频之后,心灵上得到了碰撞,情感上得到了释放,交流上得到了回应,水到渠成,自然而然地促进了父母与学生之间的良性关系。
总而言之, 通过这次情感交流活动,学生可以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,学会了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,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、乐观和富有共情力,改善与父母的相处方式,消解不理解导致的对立。同时,也强化了学校与家庭,老师与家长的紧密的合作关系,家校联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,为学生的身心全面、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和引导。
一审:熊灿红;二审:黄辉;三审:邹同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