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首页 | 师生文苑

做好“一”个人---杨士莪先进事迹学习心得

9月,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“时代楷模”称号,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。我通过央广网、共产党员网,认真了解和学习了“时代楷模”杨士莪同志的生平经历和先进事迹,深为感动,颇有感触。

杨士莪同志一生中,涉猎多个专业,站驻多个岗位,拥有多重身份,但他这一生只有一个目标:“只要是社会需要的,国家需要的,就都是值得干的!”他潜心科研攻关,醉心教书育人;无论年岁几何,三尺讲台一站到底,一站就是一辈子。老院士历经93载时代风云,始终秉持一种“做有趣的人,做正确的事,做有用的学问”的人生态度,知行合一,以一种大科学家、大教育家的昂扬姿态,倾听海洋声音,爱党报国,奉献一生。

印象最深的是优秀事迹介绍视频里,杨士莪院士年过90,还站在课堂上给本硕博学生上课,他精神矍铄,底气十足,声如洪钟。素未谋面,却能感觉到老先生是一个由内而外发散出无穷力量的人。



穿越老院士乘风破浪的“听海”人生,我看到了他身后的一个大大的“一”字。他这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的一生,就围绕着这个“一”字,简简单单、踏踏实实做好了“一”个人。

崇德向善,见贤思齐,同为人民教师,我们想成为一个像老先生那样有力量的人,就应像他一样,做“一”个有清晰个性的人,做“一”个有清晰目标的人,做“一”个有清晰行动的人。在时代的舞台上,把自己塑造成这样的人,才是做好了“一”个人。这样的人,站在家庭中,有力量孝顺父母,夫妇和谐,养育好孩子;站在讲台上,有力量教育好学生,钻研好教学;站在社会中,有力量用知识和精神去创造、创新价值,为社会的进步和未来贡献力量。

做“一”个有清晰个性的人,做有趣的人。

老先生治学严谨,但他的课堂却总是在用不一样的方法,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局限,大胆探究;科研工作中,他常常独辟蹊径,不断拓展研究领域;面对学生的困难和困惑,他也总能“因地制宜”地幽默地引导、化解。

做一个有趣的“先生”,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、教学工作热爱的具体体现。技工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以清晰的个性,饱满的教育热情,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热爱,自觉塑造自己的品行和三观,最终实现技工教育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人才培养目标。

做“一”个有清晰目标的人,做正确的事。

杨士莪同志读书,参军,教书,科研,几易专业,一生从未停止奋斗,却始终朝着一个清晰的目标砥砺前行。那是他13岁时就立下的“驱逐日寇于国境之外”的强国志向,几十年从未撼动,只要是社会需要的、国家需要的,都值得他去干,志之所趋,天远勿届。

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“先生”。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培养“初心”,我们为谁培养,怎样培养,培养出怎样的人才。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更新推进阶段,怀揣一颗“立德树人”红心,紧跟国家、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,稳步提升人才供给质量,服务现代产业发展,推动学院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。

做“一”个有清晰行动的人,做有用的学问。

杨士莪同志,倾其一生,投身水声科学研究,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,推动实现了水声科技的重大创新和突破,创建理工结合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,培养了一批能够挑大梁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。无论他深耕在教学,还是科研领域,先生“不采华名,不兴伪事”,他的所学、所研、所授,都实实在在地为海洋资源的开发、海洋环境的保护,创造了巨大的价值,更为共和国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。

做一个务实的“先生”,是技工教育的核心所在。技工教育的教师要实实在在地懂学科、懂专业、懂岗位、懂资格技能认定、懂实训、懂竞赛、懂就业,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。人才自古要养成,放使干宵战风雨,教师能将“工学一体”渗透进学生的身心成长、专业技能、职业素养、思政素养的提升中,让学生将学到的学问,用在实践、实习、实训、赛证考核中。我们的教育能引导学生从专业到行业,培养产业、行业、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,打通“产教”渠道,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
杨士莪院士反复叮嘱学生:做有趣的人,做正确的事,做有用的学问。这是他用毕生“知之,行之,思之”的实践备课,教导年轻人,做“一”个有清晰个性的人,做“一”个有清晰目标的人,做“一”个有清晰行动的人。我们这些想要成为“一棵树”摇动另一棵树,想要用“一个灵魂”唤醒另一个的教育工作者,更应该“知之,行之,思之”。

一笔一个“一”字,何其简单;一生活成“一”代楷模,却又何其难得。杨士莪同志一生守护“蓝色国土”,其人其志,上善若水。

我们向先生学习,就要踏踏实实做好“一”个人:知以修为,行以为民,把对党的忠诚、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,播散在自己的“碧浪清波”里;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,培养出不同领域的、各具特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;与时偕行,全方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开辟发展新领域,勇做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奋进者、开拓者、奉献者。

一审:熊灿红;二审:黄辉;三审:邹同华